
张可欣,女,中共预备党员,2022年-2025年就读于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校期间,她深耕食品快速无损检测领域,取得突出创新成果,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擂主、江苏省研究生食品健康、安全及智能制造大赛一等奖、第十届中日韩创新工程设计竞赛项目金奖、2023年中粮集团“大食物观”最具创新风采项目奖、江苏大学“十佳青年学生”称号,江苏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等荣誉。
创新启航,她是迎难而上的实干者。一次在粮仓参观时,张可欣看到工作人员面对发霉粮食无奈叹息,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她。她心中泛起一个朴素却坚定的想法:“能不能更早一点发现问题,把粮食保住?”带着这份初心,她和团队走进实验室,反复试验、不断打磨,无数个深夜里,仪器蓝光映照下,是她专注又执着的身影。经过几十次尝试,他们终于设计出一套能“读懂粮情”的小设备,能在问题初现时发出预警。但她并未止步:面对粮仓湿热、粉尘多等复杂环境带来的使用难题,在导师指导下,她和团队又进一步优化结构设计,让设备真正从“实验室作品”变为“实用工具”。为了让更多基层粮仓也能用上,他们还搭建了配套云平台,通过手机就能接收数据、远程建模,实现远距离、智能化的预警机制。她说:“我想让科技真正走出实验室,解决现实问题。”这份源于现实观察的启蒙,成就了一场从想法到落地的创新实践,也点亮了她不断前行的探索之路。

创新赋能,她是涟漪效应的创造者。张可欣深知科研成果的价值在于应用。在企业实际应用中,高效便捷才是关键。因此她和团队融合食品科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设计出手持式粮食真菌早期检测仪。并在中日韩创新工程设计竞赛中从17国243个项目中夺得金奖,其核心模块被国家粮科院纳入研发体系。进一步开发粮食品质多指标一体化智能快速无损检测装备系统,在粮库试点运行期间帮助年损耗率降低0.8个百分点。这些突破性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于食品领域TOP期刊《Food Chemistry》等SCI一区论文3篇,参与发表软件著作10余项。在第十八届“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中,其项目凭借“理论创新-技术落地-社会效益”的完整闭环,从全国50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特等奖擂主。

创新永续,她是榜样精神的传播者。张可欣的创新之路,始于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深刻关注——“当霉斑已显,安全早已失守。”面对行业难题,她没有止步于问题的提出,而是带着一份执着与初心,走进实验室,潜心研究数百个日夜,不断尝试与优化技术方案,努力将科研成果真正应用于粮仓一线。在她看来,科研不应高高在上,而应贴近实际、服务民生。她的故事被《新华日报》、人民网等20余家省部级以上媒体广泛报道,在校内外产生积极反响。除科研创新外,她还热心公益,积极参与校内外分享交流活动20余场,通过《青春在创新中闪光》等主题宣讲,激励更多青年在创新中勇担使命、绽放光芒。如今,她即将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与家国情怀,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书写“科技强国、青春有为”的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