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张红印教授在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在线发表题为“Securing fruit production: opportunities from the elucidation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ostharvest fungal infections”的综述(http://doi.org/10.1111/1541-4337.12729),系统阐述了病原菌侵染水果的分子机制及其防治策略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该成果已被《食品科学》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ze9IG8Q8TrRYFBGmcmu84w)推送,并被网易(https://www.163.com/dy/article/G4IUIETB0530N4P3.html)、今日头条(https://www.toutiao.com/i6937171261021831688/)、新浪微博等媒体广泛报道,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江苏大学博士后Guillaume Legrand Ngolong Ngea、硕士生钱鑫、副教授杨其亚为文章的并列第一作者;江苏大学张红印教授和意大利莫利泽大学Raffaello Castoria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指出,水果消费与健康生活息息相关。而由于含水量高,水果对真菌的侵染非常敏感。全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约有25%的水果和蔬菜在生产领域和采后链上损失掉,且大都是由真菌病害造成的。致病性霉菌造成的危害和风险导致水果不可食用,且引起的感染导致新鲜水果的品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产真菌毒素能力的霉菌在侵染果实时还往往会生成真菌毒素。真菌感染水果的过程通常从空气、昆虫、土壤颗粒、收获工具、工人的手等携带的孢子到达水果表面开始。散布在环境中的真菌的孢子,当它们感受到良好的生长条件时就会发芽。真菌对信号的感知是感染过程成功的关键,它整合了乙烯、光和pH的传感。在适当的环境刺激下,真菌孢子通过复杂的分子机制整合感染信号。细胞内的信号传递通常是通过各种特定的信号途径进行的。
通过对侵染机理的理解,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促进果实采后病害的持续预防甚至根除。对果实采后侵染分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鉴定重要的抗真菌蛋白/基因。以真菌感染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为基础的各种生物技术方法现已成为化学杀菌剂的替代方法。生物防治方法被证明与病原真菌感染的机制密切相关。使用生物抑制剂、水解酶、天然化合物和生物防治剂来控制/预防水果感染是生物技术的新的发展方向。综合防治应该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考虑协同效应,为确保防治方法的有效性和具体性,鼓励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战略,以便建立有效的控制策略以确保水果生产的安全。
防止真菌侵染果蔬的策略及其分子机制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