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方向简介
从上世纪80年代率先开展食品、农产品品质快速无损检测研究,经过三十年的坚守和创新,形成了检测与加工研究特色。构建了食品光、声、电、磁、力等传感信息获取、处理、控制的无损检测技术体系。在食品智能化评价新方法、智能化成像检测新技术、加工过程的智能化监控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均取得了原创性突破。
总体研究技术包括:计算机视觉检测技术(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电子嗅觉检测技术(始于二十世纪90年代初);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始于二十世纪90年代中);多技术融合检测技术(始于二十一世纪初);光谱成像检测技术(始于二十一世纪初);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始于二十一世纪10年代初)。
二、团队简介
方向开拓者:
赵杰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第四、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学科评议组成员,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带头人,在食品无损检测理论研究、新技术开发、新装备研制等方面取得了开拓性成果。2008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1)、2012年获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建国60周年之际获中国农业工程科技发展贡献奖、2011年获镇江市人民奖章。
方向带头人:
邹小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长期从事食品智能化检测与加工装备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第1、第3),出版专著6部,其中英文4部。发表SCI/EI论文150余篇,授权专利50余件。
团队成员:
研究团队由黄星奕、蔡健荣、陈斌、陈全胜、黄大明、石吉勇、王成全、张文、郭志明、欧阳琴、黄晓玮、管国强、孙宗保、林灏、张灿、韩恩、张新爱、王承克、孙力、郑开逸、陆道礼、张迪、周晨光、邹彬、白俊文、彭烨、田潇瑜、李志华、李欢欢、丁福源、申婷婷、张柔佳、胡雪桃、张钖、翟晓东、孙婵骏、王宇晓、Haroon Rleasheid Tahir, Waqas Ahmad等组成,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2人,讲师4人。团队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拥有食品化学、食品物理学、食品机械、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营养与毒理学等多学科专长。
三、研究特色
近年来,农产品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及智能装备方向围绕国家食品安全和健康中国2030等国家战略规划,深入开展食品智能化评价新方法、智能化成像检测新技术、加工过程的智能化监控等方面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研究特色包括:
(1)食品质量与安全智能化快速检测技术与装备。利用光、声、电、磁等信息开发相应的检测技术装备。包括对食品和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进行快检。包括食品常规理化指标的快检;食品安全掺伪的鉴别与快检;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快检;食品中常见农药、兽药残留的快检;食品加工储藏安全度的快检等。
(2)食品智能化加工与品控技术与装备。食品加工过程在线监测信息采集新型传感器及配套技术装备和智能控制系统。重点开展食品品质在线视觉识别与智能控制技术研究、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在线无损监测技术和装备研究,并研发食品加工过程关键点控制数字化实时分析与决策系统。开发食品连续化、数字化、智能化等食品工程化加工新技术及连续化、智能化新装备。
(3)食品物联感知与评价预警技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定位技术、激光扫描技术构建食品安全物联网监测系统,保障食品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的品质与安全。
四、学术水平
本方向先后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公益性行业专项等国家级项目5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件,国际PCT专利12件,授权美国发明专利5件、德国专利1件;出版中文专著10本,英文专著5本;发表SCI/EI收录500多篇。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一等奖(2项)和中国轻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等国家或部省级奖励10多项。
五、标志性成果
1.“特色食品加工多维智能感知技术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9年。
2. “食品、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新技术和融合技术的开发”,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08年。
3.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项目:中式自动化中央厨房成套装备研发与示范,编号2018YFD0400800,2018.7-2020.12,1789万元。
4.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项目:食品腐败变质以及霉变环境影响因素的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编号2017YFC1600800,2018.1-2021.12,220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