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力量 >> 硕士生导师 >> 正文

杨其亚


【个人简介】

姓名

 杨其亚

性别

 

出生日期

 1983.11

职称

 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话

 0511-88780211

传真

 0511-88780211

Email

 yangqiya1118@163.com


【学术简介】

学习经历:

2006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江苏大学,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果蔬采后保鲜;2017年毕业于江苏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果蔬采后保鲜, 2017年博士论文被评为江苏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18年博士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

教学及研究经历:

2017年6月到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18年9月进入江苏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20年6月晋升副教授,20257月晋升教授。2020年1月,被聘为食品科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221月,被聘为食品科学专业士生导师

学术及社会兼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中国农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农产品物流分会委员。《New Zealand Journal of Crop and Horticultural Science》副主编,《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编辑,《Agriculture Communications》/《Modern Agriculture 》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和《Frontiers in Plant Pathogen Interactions》(SCI收录)Review Editor,《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保鲜与加工》青年编委,国际学术期刊(SCI收录)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Toxicon,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Biological Control等份国际期刊审稿人,国内学术期刊《现代食品科技》审稿人

OrcID: https://orcid.org/0000-0003-2196-4063

【主讲课程】

硕士研究生:现代食品微生物学

本科生:微生物学

【指导硕、博士生研究方向】

博士研究生: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真菌毒素生物降解,病原菌与果蔬的互作机制

硕士研究生: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真菌毒素生物降解,病原菌与果蔬的互作机制

【研究领域】

果蔬采后生理、病理;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

【主要著作

[1]Gerefa Sefu Edo, Esa Abiso Godana, Yiran Wang, Gustav Komla Mahunu, Kaili Wang, Hongyin Zhang*, Qiya Yang*. Integrated analysis of fresh peach fruit during Penicillium expansum infections. 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25, 81, 10.

[2]Habiba Lawal, Mohammed Sani Gaddafi, Aasia Muhammed Jamiu, Gerefa Sefu Edo, Opoku Genevieve Fremah, Abdulgaffar Usman El-yakub, Gustav Komla Mahunu,Kaili Wang, Hongyin Zhang*, Qiya Yang*. Biocontrol and nanotechnology strategies for postharvest disease management in fruits and vegetabl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oods, 2025, 14, 16.

[3]Yu Zhang, Qianhua Zhao, Solairaj Dhanasekaran, Esa Abiso Godana, Yue Zhang, Xue Bai, Qiya Yang*, Hongyin Zhang*.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novel patulin degrading enzyme from 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 Advanced Science, 2025, 12, 25.

[4]Yu Zhang, Qianhua Zhao, Guillaume Legrand Ngolong Ngea, Esa Abiso Godana, Qiya Yang*, Hongyin Zhang*. Biodegradation of patulin in fresh pear juice by an aldo-keto reductase from 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 Food Chemistry, 2024, 436.

[5]Qiya Yang, Xi Zhang, Dhanasekaran Solairaj, Rouling Lin, Michael Ackah, Guillaume Legrand Ngolong Ngea, Hongyin Zhang*. Transcriptomic analyses reveal robust changes in the defense response of apples induced by Hannaella sinensis. Biological Control, 2023, 182: 105237.

[6]Qiya Yang, Solairaj Dhanasekaran, Guillaume Legrand Ngolong Ngea, Shiping Tian,  Boqiang Li, Hongyin Zhang*. Unveiling ochratoxin a controlling and biodetoxification molecular mechanisms: Opportunities to secure foodstuffs from OTA contamination.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22, 169: 113437.

[7]Qiya Yang, Junfang Ma, Solairaj Dhanasekarana, Yu Fu, Hongyin Zhang*. Efficacy of 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 in controlling patulin production by Penicillium expansum in shuijing pears. Biological Control, 2022, 168: 104856.

[8] Qiya Yang#, Xin Qian#, Michael N. Routledge, Xiangyang Wu , Yu Shi , Qigai Zhu , Hongyin Zhang*. Metabonomics analysis of postharvest citrus response to Penicillium digitatum infection. LWT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152:112371.

[9]Qiya Yang, Junwei Diao, Solairaj Dhanasekaran, Ngolong Ngea Guillaume Legrand, Hongyin Zhang*. Investigating possible mechanisms of Pichia caribbica induced with ascorbic acid against postharvest blue mold of apples. Biological Control, 2020, 141.

[10] Qiya Yang, Haiying Wang, Hongyin Zhang*, Xiaoyun Zhang, Maurice Tibiru Apaliya, Xiangfeng Zheng, Gustav Komla Mahunu. Effect of Yarrowia lipolytica on postharvest decay of grapes caused by Talaromyces rugulosus and the protein expression profile of T. rugulosus.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2017, 126: 15-22.

【科研项目】

主持在研科研项目如下: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32472804,转录因子CsWRKY75参与柑橘防御指状青霉侵染的分子机制研究2025-012028-12,50万元,在研,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32172641PdFET5Pdfip1基因调控指状青霉侵染柑橘致病力的分子机制研究2022-012025-12,58万元,在研,主持。

3、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项目PdFET5Pdfip1基因调控指状青霉侵染柑橘致病力的分子机制研究2022-092025-12,4万元,在研,主持。

主持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项目,31901743,SDR蛋白参与胶红酵母降解苹果展青霉素的分子机制研究,2020-012022-12,24万元,结题,主持。

2、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G2023014039L,PdFET5基因参与调控指状青霉侵染柑橘的分子机制研究,2023-012024-12,30万元,结题,主持。

3、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8KJB550002,短链脱氢酶参与胶红酵母降解展青霉素的机制研究,2018-072021-063万元,结题,主持。

4、江苏省2014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LX_1069,卡利比克毕赤酵母降解展青霉素的分子机制研究,2014-072017-041万元,结题,主持。

参与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072276,“基于转录组及蛋白质组的扩展青霉侵染苹果分子机制研究”,2021-012024-1258万元,结题,参与(排名2/7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772037,“基于转录组及蛋白质组的扩展青霉侵染苹果分子机制研究”,2016-012019-12,65万元,结题,参与(排名2/7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571899,“抗坏血酸诱导卡利比克毕赤酵母对氧化胁迫的应答调控机制研究”,2016-012019-12,65万元,结题,参与(排名2/9

4、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项目,BE2014372,“控制葡萄采后病害及赭曲霉素A残留的拮抗酵母保鲜剂的研制”,2014-072016-1250万元,结题,参与(排名2/11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271967,“胶红酵母控制苹果展青霉素产生与降解的生理机制研究”,2013-012016-1280万元,结题,参与(排名7/10

【科研成果及奖励】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获奖项目:

1.拮抗酵母对大宗水果产后病害控制技术开发及应用,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2.果蔬绿色保鲜流通关键技术创制,2022年度,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3.果蔬保鲜流通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2021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排名第二。

4.果蔬病害生物防控及保鲜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2019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

5.果蔬采后病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开发及应用,2018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

6. 果蔬采后病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018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

7拮抗酵母控制水果采后病害的理论基础研究, 201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

【教学获奖】

2021年6月, 获得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

2018年11月,获得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2018年度教学比赛二等奖;

2018年11月,获得江苏大学第九届教师教学竞赛新教师组三等奖。

【所获专利】

1. 竹叶黄酮结合卡利比克毕赤酵母防治苹果采后病害的方法授权专利号ZL201610143541.9

2.异常威克汉姆菌对梨果采后病害防治及贮藏保鲜的方法授权专利号ZL201810419559.6

3.“解脂亚罗酵母在葡萄采后病害的防治中的应用及使用方法”,授权专利号ZL201410231417.9。

4.酿酒酵母、在水果采后病害防治的应用及使用方法”授权专利号ZL201310648466.8。

5. 一株控制梨果展青霉素的酵母菌及其应用授权专利号ZL202010428791.3

6.基于隐球酵母Y3胞内酶降解赭曲霉毒素A的用途授权专利号ZL 202011504094.8

7.一种隐球酵母用于葡萄汁中赭曲霉毒素A控制降解的用途授权专利号ZL 202010907991.7

8.γ-氨基丁酸诱导培养拟粉红锁掷孢酵母Y16对葡萄采后病害防治的方法授权专利号ZL 202110790681.6

【所获人才称号】

2023年11月,入选镇江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

2022年9月,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2019年7月,入选2019年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

【在读硕、博士人数】

指导博士后1人,指导在读硕士6人指导在读博士4(含外籍博士2人),协助指导在读博士2人,协助指导在读硕士1人。

【已毕业硕、博士人数】

指导已毕业硕士3协助指导已毕业硕士9人。

【指导本科生人数】

16人。



研究方向 食品生物安全:<br />
1.果蔬采后生理、病理;<br />
2.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br />
3.食品生物技术;<br />
4.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
联系电话 ——
Email地址 yangqiya1118@163.com
Copyright@ 2024-2030 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